聚风海外参展第七站 - 印尼:外卷之下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 2024-12-19

东南亚是中国塑企出海的第一站,而印度尼西亚又是出海的重中之重!

上月20-23日,聚风传媒记者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印尼橡塑展(Plastics&Rubber Indonesia 2024)。在热闹非凡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塑料企业将国内的“内卷”现象在“万岛之国”转化为严重的“外卷”,程度甚至比越南有过之而无不及。展会上,无论是深耕市场多年的先驱,还是初来乍到的新秀,中国企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全球舞台上上演了一场精彩大戏。虽然展览结束已近一月,记者仍觉很有必要聊一聊,印尼到底是怎样一个市场?中国品牌该如何在印尼拓展市场?

图片 3.jpg 图片 2.jpg

图片 4.jpg 图片 5.jpg



印尼:15-20年前的中国?


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其塑料产业市场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本公众号《国际大牌到得最多的东南亚塑业展览,你也去吗?》一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印尼国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政治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记者要补充一些经参展四天和其它实地考察之后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及个人分析判断。


图片 6.jpg




图片 7.jpg




图片 8.jpg


虽然此次记者是时隔五年再访印尼,感觉JIExpo展馆周边的变化不算大,特别是当地底层人的生存状况依然是触目惊心的。但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了解到,印尼这些年的发展进步是不可小觑的。在记者看来,印尼市场的发展大致相当于10-20年前的中国,并且其未来发展潜力空间甚至胜过当下被许多人吹捧的越南。


图片 9.jpg


如何拓展印尼市场?


在四天的展会上,记者最大感受是中国企业把内卷变成了外卷,比如中国注塑机前20大品牌几乎同场竞技,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展示各家实力。对此,记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塑料行业和企业实力日渐强大,成为世界塑料行业的决定性力量(借用本公众号《中塑机协粟东平:中国塑机是世界塑机的决定力量》一文标题意思);忧的是过度竞争让部分从业者停留在为了活下来而比拼价格的层面,忽略研发创新和本土化服务,低利润率也会阻碍在创新上的投资,影响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一些企业把在国内炼就的不良商业行为也copy到了印尼,记者在展会上听到得最多的就是超长帐期。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印尼注塑机市场,为了维持客户关系或者争取新订单,一些中国供应商被动地、也可能是主动地给予买家远超正常30天、60天或90天范围的付款期限,一年、两年、甚至三年都不鲜见。尽管超长账期有时能为企业带来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不仅影响供应商现金流,增加财务风险,破坏供应链稳定性,损害商业伙伴间的信任关系,更会严重损害中国制造的注塑机在印尼、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声誉。


图片 10.jpg 图片 11.jpg


中国塑料企业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在印尼市场站稳脚跟。在“外卷”背景下,中国塑料企业到底如何拓展印尼市场,记者提供一点拙见。

印尼塑料加工产业并不发达,绝大多数加工机械设备依赖进口,其代理商几乎全部为华人,有的已经深耕印尼塑料市场二三十年。对于中国塑企来讲,无论是公司的大老板,还是外贸业务负责人,一定要肉身出海,亲自去印尼市场看一看,有条件的可以多停留一段时间,实地走访代理商渠道合作伙伴和终端用户,掌握第一手当地行情。深入了解印尼市场后,推动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本土化,与代理商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赢。尽管印尼塑料加工业的技术档次还不高,但中国供应商仍应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附加值,避免陷入价格战。另外,参加展会仍然是想出海的中国品牌非常有效的推广渠道,能够精准的吸引到对中国品牌和产品感兴趣的代理商和合作伙伴。2025年,针对包括印尼橡塑展在内的十二大海外展会,聚风传媒继续出版国际版展会专刊 - JF PLASTICS,宣传推广中国塑企品牌与产品,携手扬帆出海!


图片 12.jpg


结语

印尼市场,对中国塑料行业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片“外卷”的战场上,希望中国塑企在追求市场份额的同时,需保持冷静,以创新为剑,以合作为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只有健康的行业生态,才能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更稳。未来在印尼市场的竞争中,中国塑企能否破局而出,书写新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